中国·1862金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卷”向储能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0-17
分享到:

“净零情景”下储能需求超过4000GW

不久前,一份红头文件点亮了储能的未来。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至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0GW以上。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为94.91GW。按照4小时备电时长测算,未来两年年均装机将达136GWh,相较2024年新增的101GWh增长约34%。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新型储能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高层对储能建设态度清晰,需求具备政策托底。与此同时,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河北等地陆续探索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或电价政策,不断推动储能商业模式加快完善,提高储能项目的收益率。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双管齐下,将带动储能需求回暖,促进国内储能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就已经创了历史新高。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达到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进入2025年,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仍在延续。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投运23.03GW/56.12GWh,同比增长68%/68%。

在这背后,是储能系统成本的大幅下降与电力交易全面市场化。

截至2024年,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占整体新型储能的96%。而根据兴业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储能型磷酸铁锂价格从2023年1月的15.8万元/吨下降至2025年8月的3.29万元/吨,降幅达到79%。国内招标方面,2h锂电储能系统价格从2023年1月的1.35元/Wh降低至2025年7月的0.48元/Wh,降幅达到64%。

 


而随着电力市场化交易全面执行后,负电价、峰谷价差拉大等使得光伏电站配备储能系统成为了项目投资回报的重要保障。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假设一座100MW光伏电站的系统单位投资为2.45元/W,年有效利用小时数1400h,上网电价0.24元/KWh,配备20%的2h储能系统,当弃光率高于5.8%时,配备储能系统的IRR更高,经济性更好。

 


考虑到“136号文”发布后强制配储时代的落幕,储能市场即将进入市场化阶段,加之持续火热的海外市场需求,接下来储能市场的成长空间颇为可观。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24版》的预测,如果实现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净零排放,“净零情景”下产能将增加14倍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带动储能需求将超过4000GW。

光伏龙头深度布局储能产业链

储能市场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很多光伏企业蠢蠢欲动,比如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称,此前坚称“不做储能”的某光伏龙头企业准备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布局储能。而部分未雨绸缪的光伏企业,则率先吃到了这一轮储能红利。

2025年上半年,像阿特斯这样少数实现盈利的主产业链企业以及阳光电源等业绩大幅增长的逆变器企业,均离不开储能业务的贡献。

先来看阿特斯。根据财报,报告期内阿特斯归母净利润达到7.31亿元,“经营业绩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公司的高质量光伏业务以及高速发展的储能业务。”其中二季度储能交付量达到2.2GWh,环比增长超140%。截至报告期末,储能系统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达到30亿美元,据公司预测,三季度储能出货量将达到2.1-2.3GWh,全年储能出货量将达到7-9GWh,并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再来看阳光电源。根据财报,报告期内阳光电源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0.34%和55.97%,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储能系统业务同比增长127.78%,占比达到40.89%并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成为经营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除了阿特斯与阳光电源以外,还有多家光伏企业的储能业务进展顺利。天合光能在2025年中报中披露,天合光能的储能业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已累计出货超12GWh,并在报告期内向子公司天合储能增资8亿元;晶科能源在2024年报中披露,公司储能系统产线稳步投产,并围绕关键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量产,全年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1GWh,2025年储能系统出货目标在6GWh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些光伏巨头的储能业务布局愈发深入,并不只是想赚快钱、赚小钱。

在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中,上游主要以电芯为主,中游为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在内的储能系统集成。其中,价值量最高的环节为电芯和PCS,两者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47.2%和26%。而且,参考动力电池市场,电芯环节的龙头企业往往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像2021-2024年锂电池行业CR5均超70%。

光伏企业想要掌控行业话语权、保证利润空间,需要向高价值量环节延伸。在上述企业的储能业务布局中,不仅涵盖了产业链中游,亦有企业向上游延伸。例如,晶科能源2024年报显示,总投资84.3亿元的12GWh储能集成系统和12GWh储能电芯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天合光能2025年中报显示,盐城大丰12GWh储能电池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中,并开展了大容量587Ah电芯等前沿储能技术的研发工作。

技术研发与品牌口碑决定未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向储能,接下来储能市场会重蹈光伏内卷的覆撤吗?要知道,目前多数企业的储能业务毛利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比如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达到39.93%,阿特斯2024年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为30.84%。

站在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上,随着储能系统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2025年储能行业正式步入成长期阶段。一般而言,在成长期初期,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往往能够享受到发展红利。比如此前光伏领域的单晶技术替代多晶技术、N型电池技术迭代,较早布局的企业均获得了超额利润。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涌入时,倘若没有坚固的竞争壁垒,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显著降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参考动力电池领域,龙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由2018年之前超过30%下降至如今的25%左右,多数二三线厂商更是已经低于20%。

作为与动力电池同根同源的储能领域,接下来市场竞争加剧大概率会造成全行业盈利能力的下滑。一个不好的消息是,资本正在加速涌入储能赛道。根据来觅PEVC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储能赛道已发生投融事件133起,融资金额超58亿人民币。而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也在近日举行的某行业峰会上表达了担忧:“今年价格战已经蔓延到了海外,这不仅让储能企业的毛利率急速缩水,关键是得不偿失。”

那么,储能市场是否还有撬动利润空间的变量?

从技术层面考虑,降本诉求驱动储能电芯向大容量发展,即电芯容量增大可降低系统集成复杂度、提升系统能量密度、减少单个系统所需电芯及零部件数量,进而摊薄储能系统整体的单位成本。此前,储能市场采用了动力电池的280Ah电芯,但自2023年开始,国内储能电芯产能开始由280Ah向314Ah切换,并逐步向400+Ah电芯过渡。数据显示,2024年314Ah电芯出货量渗透率已超四成,产能切换率已超五成。

前文曾经提到,像天合光能等企业早已着手大容量电芯的研发,这将保证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借此获得产品溢价。数据显示,314Ah电芯在应用初期溢价明显,2024年7月初均价较280Ah电芯高出0.03元/Wh。

从市场层面考虑,海外电力市场化程度高,客户的价格敏感度相对于国内市场较低,其更看重储能项目经验以及品牌口碑,品牌端复利效应显著。例如近些年阳光电源、阿特斯比亚迪的新签订单中,均出现了与同一个开发商前述的多个项目的案例。与此同时,储能系统的服役期较长,本质上系统交付后只是销售工作的开端,接下来还有大量的运维工作,这需要品牌方拥有强大的售后服务能力,这种长期运营属性决定了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因此,即使接下来储能市场逐步进入内卷阶段,那些产业链布局完善,同时掌握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亦能取得可观的盈利能力。就像宁德时代,虽然同样受到了内卷化竞争的影响,但毛利率水平放眼整个制造业依旧可观。

(文章来源:索比光伏网)